越是个性的 越是人类的

 

  陈绍华,中国当代著名平面设计师,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常务理事、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的高级顾问。

  1954年生于浙江省上虞市,1972年至1975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装潢专业,1975年至1978年陕西省展览馆任美术设计师,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,1982年至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任讲师,1988年至1992年调入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万科广告事业,1992年成立深圳市陈绍华设计有限公司,2001年成立北京陈绍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。

  1984年作品《绿,来自您的手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招贴画金牌奖及两项优异奖,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;1988年任《孩子王》故事片美术指导,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美术金鸡奖;1992年获“平面设计在中国”展海报银奖及评委奖;1995年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设计纪念邮票;1996年获全国第二届“平面设计在中国”展海报评审奖、银奖;1998年获“第十八届布鲁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”大会主席奖及评委主席奖;1998年应法国文化部邀请赴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举办《中国现代设计》专题演讲;1999年获第九届全国美展公益海报银奖,并加入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协会(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);2001年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申办标志设计中选,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院徽设计、亚洲发展银行(上海)年会会徽设计,2003年设计世界艾滋病日邮票及甲申年生肖邮票设计。

  在2006中国(深圳)第二届室内设计文化节全面启动之际,著名平面设计师、北京2008申奥标志设计者陈绍华老师,携同深圳陈绍华设计公司亲自操刀,特别为本届室内设计文化节设计了一个新颖而极富内涵LOGO和VI系统。经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理事会讨论通过后,这套LOGO和VI系统将正式应用于室内设计文化节的所有活动。

  陈绍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平面设计师,也是最有个性、最有成就的设计大师之一。为了让广大设计师和读者朋友了解设计名师的成长足迹,学到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思想,并因此走近设计大师的内心世界,《深圳室内设计》与深圳室内设计网记者专门采访了令人尊敬的陈绍华老师。

  设计师需要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

  记者:陈老师您好,据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最近一次理事会透露的信息,贵公司为2006中国(深圳)第二届室内设计文化节暨深圳国际室内装饰产品博览会设计的LOGO和VI系统,已被讨论通过,并将正式应用于本届文化节所有活动。作为深圳陈绍华设计公司的首席设计师,请您谈谈本次文化节logo的设计过程,还有您对这个logo的评价。

  陈绍华:这个方案是我的大徒弟、设计总监陈国进在公司内部的竞稿中中标的。陈国进已经跟我学了六年,是个很有才华的设计师,他也是我打破学历和名校羁绊而培养的人才典型。他在去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成为省市劳动局的标兵,顺利解决了深圳户口。他的这个设计使用抽象的几何图形,较准确地体现了室内空间设计的气质,如立体空间感、蜂巢式的六角形、网状交叉的第次逻辑等,很现代。同时也兼顾了室内设计文化节不同的功能需要,如方、圆、三角分别代表展示、交易、比赛,在未来的使用中将会体现出它的易于识别和灵活的便利性,也适应延展中的基本形态变幻发挥,相信它会成为深圳“设计之都”一张闪亮的名片。

  记者:您参加首届室内设计文化节的一些活动,本届文化节的内容和规模将比首届文化节更多更大,请您谈一下对本届室内设计文化节的看法。

  陈绍华:设计师需要有一个学习、交流、展示、比赛的平台,这样无论从资讯的互通、行业的发展,还是对设计师的个人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。比如,每次大赛的获奖作品,对获奖者都是一种激励,对其他设计师来说,它是一种标杆,是一种方向,起到一种审美标准的引导作用。再如“平面设计在中国”展我们只办了四届,但已经对全国的平面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优秀设计人才。当然,作为“室内设计文化节”,可能品目更多、更丰富些,但是要主次分明,严肃的学术性内容应该始终占主导性地位。

  记者:现在深圳政府和文化界都提出把深圳打造成“设计之都”,请从您的个人角度谈谈“深圳和设计如何结合成设计之都?”

  陈绍华:我曾记得有位经济学家说过,如果想在十年内改善经济,那就抓工业生产;如果想在二十年内做经济规划,就抓经营管理;如果想谋求五十年的发展,就要抓文化。这是一座城市长远发展所要考虑的一个本质问题。深圳从改革开放的“试验田”走来,经过二十多年,已经很成熟了,需要更高层次的提升。这就需要从文化层面去抓,而设计是文化层面更接近于经济发展的一种。以前都是靠廉价劳动力,“三来一补”、加工型来发展经济,那么到了现在,如何去转型,如何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品牌,都是需要设计师来参与的。深圳提出建成“设计之都”,非常现实,也很及时。深圳的领导们有这样的认识和魄力,是很可喜的,这一决定也将大大促进设计事业的快速发展。如果说具体的建言,我想是要给设计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重大项目的参与机会,以及更多的话语权。

  设计师应该关注社会人文与时尚艺术

  记者:您认为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,平面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,您是如何看待现在的室内设计师的?

  陈绍华:如果从本质上来说,我认为没有什么区别,我对好设计师和好设计都有八个字的总结,对室内设计同样适用,好设计师之四要素:修养、品位、睿智、创造;好设计之四要素:切题、新意、可行、经济。

  记者:深圳室内设计网打算举办一场平面设计师对话室内设计师的活动,您觉得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?

  陈绍华: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,我很早就关注到一个现象,就是中国的学界(很多领域都有)非常缺乏横向的沟通,“鸡狗相邻,老死不相往来”,很多人包括本人,所关注的领域很窄,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大障碍。我们常常爱用“专家”这个词,确实中国有大把的专家,很多都是钻到死胡同里的“钻家”,专业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。其实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还不是个横向学科,本身是个纵向问题,同是一个设计领域。我刚才说了,其本质是一样的,平面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会有很多共同语言。我认为设计师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问题和现代人文话题,还有时尚领域的包括前卫艺术和建筑等。

  希望批评更多、层面更高

  记者:现在大家都说您是设计界的李敖,您喜欢这个称号吗?为什么?

  陈绍华:我是比较欣赏李敖这个人,理由有三点,一是说真话;二是博学和勤奋;三是对学问的使用灵活和机智,思维方式很好。说我像李敖充其量也就是第一点吧,其他的不敢比,更不敢以李敖自喻。其实就是一个设计批评的问题,我觉得大家都不敢批评不是好事,都不说真话是这个社会的悲哀。批评原本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动力,尤其是在学术方面,评论和批评是不可或缺的,然而现在鲜有批评,更多的是吹捧和吹牛,虚伪、浮躁、自恋等等充斥着各行各业,丑陋无比。如果没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出来,久而久之人们就习以为常,这个很可怕。

  记者:您的作品有遭遇到别人猛烈抨击过吗?您如何看待同行对您的作品有不同意见?

  陈绍华:当然有!但是很遗憾,当面和公开的不多。我知道,有很多人抨击我,特别是年轻人,包括我的个别学生,抨击的方式有两种:“棒杀”和“捧杀”。他们往往是在客户面前这样做,我认为这样做不太好,太功利主义,我很希望这种批评能够更高一些层面,如果能上升到学术上就非常好。我也经常批判我的同行道友,甚至是自己的老师,在学术文章中或是同行之间讨论学术问题时,往往会很刻薄,甚至是骂,但从不涉及人身攻击。如果别人也对我这样,只要是学术的、认真的,哪怕观点是错的,我都会支持他,并且会很开心,可惜我还没碰到这种有胆量、有水平、有激情的愤青。

  越是个性的越是人类的

  记者:您是如何看待“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”?

  陈绍华:这些年来文化圈里经常会听到这句貌似真理的话,这句话用在某些方面、某个角度具有一点的道理,但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来看却有消极和负面的影响。80年代中,第一次听到这句口号时,我有一种本能的反感,这对当时饱受过思想禁锢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是很不利的,这会给许多墨守成规,庸庸碌碌的人一个美丽的借口。这句话不能激励反思和创新,只能是自我陶醉,或者叫文化自慰。我想强调的是,越是个性的创造,越是人类的。中国人背着太沉重的传统文化包袱,一些人借此来否定年轻人的创新欲望和行为,这不利于文化的进步,特别是以创造力为基本特征的设计行业。在我的设计中是有很多中国元素,但我很少视它为主题内容,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与我的受众沟通的工具,就像写文章使用的词汇、典故一样来对待,但主题一定是为现实任务所服务的。

  靠物质炫耀成功,其实是很悲哀的

  记者:在您这么长的设计生涯中,您觉得最为满意和最为遗憾的事情是什么?

  陈绍华:最为满意的是有点儿名气了说话时会有些听众,最遗憾的是我的声音还不够大。

  记者: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平面设计师之一,您的设计历程一直是一个传奇,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,能不能谈谈一般情况下,您是如何获取设计灵感的?

  陈绍华:其实我也很想向别人讨教这个问题,一直不得法,大概获取灵感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吧!我的体会是四个方面,一是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,二是广泛的兴趣面,三是要有个不屑一顾的顽童心态,四是要有一个很好的审美修养的基础。

  记者:设计师对美的追求是疯狂的,看您的作品,往往会有一种震憾,除了获得信息之外,同时也得到心灵上的享受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您应该是追求极其完美生活的,您能不能谈谈您的生活是怎样的呢?

  陈绍华:对我的作品过奖了,我对美的追求也没到疯狂的地步,对生活的追求更没有到完美的要求。其实,我对生活的要求非常简单,也不喜欢在物质上和别人攀比,如果要靠物质来炫耀自己的成功其实是很悲哀的。我主张不张扬,不刻意为好。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和对劲的朋友聚会,喜欢有智慧的玩笑,喜欢听和讲段子,好段子就是好创意,和设计思维是一样的,是一种美的享受。谁有精彩段子别忘了分享哦!